Search

「被關注之大餓」

女兒準備考試好辛苦,已經好幾周沒有回我媽媽家週六家聚了。
  • Share this:

「被關注之大餓」

女兒準備考試好辛苦,已經好幾周沒有回我媽媽家週六家聚了。

家聚中聊天聊得正愉快時,女兒忽然出現。

我驚訝地問她:「發生什麼事了?」

女兒說:「沒事,能量下降,需要跟大舅舅同處一個空間,讓能量上升。」

回家的路上,女兒跟我說:「超神奇的,只要靠近大舅舅, 能量就會被拉上來了。」

我說:「對啊,大舅舅像優人神鼓一樣令人振奮,有朋友心情低落就會說[應該叫郭葉璘醫師來我們家了]!」

女兒說:「不過我有注意到一件事情:大舅舅在講話的時候,你都是在聽,很少說什麼。

其實也不只是跟大舅舅講話的時候啦,大部分你跟別人的關係,都是別人講,你在聽。

我睡覺前到你床上滾滾,都是我在講,你在聽。

我在家裡讀書,聽到你在跟別人講話,大部分也都是別人在講,妳在聽。

可是人類有表達和被關注的需求啊。在日本的安養院會有傾聽志工,不是照顧老人家喔,就是聽老人家說話的志工。

我很好奇,如果你都是在聽別人說話,你的表達需求、被關注的需求都是如何被滿足的?」

好問題。我沉默思考著。

忽然我和女兒一起大叫出來:「寫文章!」

是的,透過各式各樣的書寫—網路文章撰寫、論文撰寫、自由書寫,我已經充分滿足了我的表達需求。

但我女兒並不滿意這個答案:「如果書寫有用,大家就用書寫來滿足表達需求就好了,但顯然是不夠的,我們還是需要活生生的人來聽我們說話。」

我同意她的看法:「你說得有道理,人類的需求除了表達之外,還需要有人關注。一種溫暖接納的關注。」

女兒繼續問:「就是啊,你都在聽人家說,那妳被關注的需求是如何被滿足?」

我說:「網路上大家按讚啦,留言啊,都讓我有被關注的感受。」

女兒問:「網路的關注就夠了嗎?被活生生的人關注是人類共同的需求吧?這部分你要怎麼滿足呢?」

好問題。我把這個問題放在心裡想。

晚上睡覺的時候,我照例身體掃描。

我一向都很喜歡我的身體,也很感謝我的身體支持我在這個人世間走動玩耍。因此身體掃描的時候,我是用欣賞與讚嘆的心情來做身體掃描。

就在細細觀察與感受我的身體時,我知道可以如何回答我女兒所問的問題了—就在身體掃描之時,我被關注的需求已經被滿足了。

做了很多年的身體掃描,我意識到身體有數不盡的細微之處,通常都還沒全身細細掃完就已經睡著了。所以我採取親子關係課程裡教的「與孩子單獨約會」技巧,先全身掃描過ㄧ遍,然後今天照顧好我的頭,明天照顧我好的胸腔,後天照顧好我的肚子,透過這個方法,我的每一部分都被好好的關注了。

而我的心情,也經常透過正念練習的陪伴而被關注了。

看來,人類被關注之大餓,除了與人連結可被滿足外,原來是可以自給自足的。

如果這樣的話,何以很少人會這麼作呢?這是因為幼年時期需要靠他人的關注才有得吃,才有得穿,才有得抱,也才能活下去,因而養成了外求的習慣。

隨著年齡的長大,身體長大了,能力變強了,卻忘記自己已經擁有照顧自己,餵養自己的能力了。

然而是否能夠照顧自己,餵養自己,關注自己,自給自足的解此大餓,就如同廚師能不能烹飪出一桌饗宴般的需要練習。

剛開始練習時,你極有可能會嫌棄自己不好。

對於來自集體意識的嫌棄,譬如不夠瘦、有皺紋、有疤痕,這些 嫌棄自己不夠好的部分可以透過檢視這個概念是否為真與接納來破除。譬如人類老化是必然,沒有皺紋是異常,因此才會上媒體跟報紙啊,結果反而是因為常常看到異常,反倒是把異常當正常了。

至於自己想要改進的部分,則可以把「我很爛」的陳述改變為「我這部分還可以變更好」的加分法陳述,讓自己更有力量。

透過上述的練習,假以時日,我們都可以透過關注自己而自給自足,減少對他人的依賴而總是處在嗷嗷待哺大餓的狀態。

微博同時刊出: https://www.weibo.com/7476659612/profile?rightmod=1&wvr=6&mod=personinfo

---郭葉珍的《我們,相伴不相絆》-----
博客來:https://reurl.cc/NjZWge (含電子書)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我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的副教授,「我們,相伴不相絆」、「和自己,相愛不相礙」的作者。
View all posts